\n
\n\n 做APP還是做微信公眾號?這是一個越來越多人在考慮的問題,的確也是很多營銷人、企業、創業者需要考慮的問題。下面是前今日頭條運營總監牽牛續錦,結合自己的創業經驗、項目經驗分享的一些關于先做APP還是做公眾號的一些自己心得。
\n 由于作者是從個人經驗得來,所以大家也需要理性的去看待,可能有你贊同的,也有你不贊同的,要客觀的去汲取對你有用的建議,畢竟,站在他大量嘗試,大量與前人交流的角度,這都是對的。
\n
\n
\n
\n 一、做APP容易讓創業陷入泥沼
\n 從我的實際項目經歷來說,做APP絕對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。我們設計產品時,定位以移動端為核心,于Web是網站做得很簡單,主要是提供后臺和接口。Web的開發很早就做好了,結果苦等了客戶端幾個月才得以聯調。
\n 等到解決差不多的時候,還要準備上線后的推廣。據做APP渠道的朋友介紹,現在大眾型APP的一個用戶獲取成本,線上差不多是2元錢,線下的成本通常是線上的一倍以上。這樣來的用戶,其中還往往有水分,如果產品對其本身不是有很大的吸引力,將來留存也是問題。
\n 產品上線推廣以后,為了提高留存,必須要不停地改進產品,進行迭代,這也需要有很大的投入。
\n 盡管我和團隊正在逐漸克服上述問題,但如果現在問我該不該做APP的問題,我持謹慎的態度。那么不做APP,只做微信行不行?
\n
\n 二、微信上的四個問題
\n 在我的項目APP開發遇到前面講的困難時,我覺得不能干等了,于是這期間加大力度投入到微信運營上。一方面,得到了一些微信高水位帶來的用戶紅利,感嘆自己微信做得太晚了;另一方面,也感受到了微信滔滔大海中的潛淵——能成就你,也可能會淹沒你、迷失你。
\n 關于前一方面,我就不多說了,大家有目共睹微信的巨大威力。后一方面的風險問題,下面我重點說一說(管窺之見,還請大家多指正)。
\n
\n\n 風險1:賬號的滅頂之災和牢獄之苦
\n 做微信公眾號,你首先一定要有個清醒的認識:這不是你完全掌控的地盤,你擁有的只是使用權。你的賬號是有可能因被舉報,或被微信官方認為違規,而被臨時或永久封禁。
\n 前不久,我的一個朋友就遇到了賬號被封的問題。這個朋友看到一些賬號搞新年簽活動很火,于是他也策劃了一個類似的活動,就是讓用戶回復數字進行抽簽,獲得內容。他準備了一個多月時間,結果,剛推出不久,他的賬號就被封了。
\n 一開始的理由是內容存在色情、淫穢等違法信息,被永久封禁。后來經過他一番努力,申訴,理由改成了誘導分享,封禁一個月。這個朋友說可能一開始理由寫錯了,真要感謝不殺之恩,因為運營了好幾個月的微信號如果被永久封禁,之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。
\n
\n
\n
\n
\n 其實,即使被封一個月,也有不小的損失。這位朋友事后進行反思,也找其他人交流,還是沒搞太明白誘導分享的準確定義,而在他之前和之后做類似活動的一些大號就沒事。他說,做活動前,已經仔細閱讀了《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協議》、《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范》,還有歷來發布的公告。但評判的權力是在騰訊官方的,這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。
\n
\n 風險2:你產品的命運綁定在平臺上
\n 如果你把寶押在某個平臺上,平臺蒸蒸日之時,你就能分享平臺成長帶來的紅利,但假如平臺不行了呢?
\n 很多人見了這句話,肯定不會認為微信會衰敗,在業內,張小龍已經被譽為產品經理之神了,可以媲美喬布斯的人物,騰訊又壟斷中國即時通訊市場這么多年了。但我要說,強大從來都不是不敗的理由。
\n 互聯網領域,格局的變化是加速的。國外的例子,當年MySpace紅極一時,在2005年以當時的天價5.8億美元被新聞集團收購,后來被Facebook取代。國內的例子就是微博了,記得四年前,李開復推出《微博改變一切》一書。當時微博如日中天,幾乎全民微博。而如今微博的風光早已被微信蓋過。
\n 那么微信是否有潛在危機呢?我認為是有的,這主要是微信產品設計決定的:
\n 為什么微信一再重拳打擊誘導內容分享的行為?因為朋友圈的承載量是有限的,朋友圈的定位是朋友之間的社交網絡。從我個人以及我身邊部分朋友的感受來說,現在刷朋友圈的次數和時間比以前少了。為什么會減少呢?因為朋友圈里各種讓人不感興趣的信息越來越多。
\n 1、微信把通訊屬性和社交屬性結合在一起,是了不起的創造,但也產生了問題
\n 你微信通訊錄里的人,有多少是你真正關心他生活,愛看他所到所觀,愛聽他所思所感的呢?微信的屬性,使得朋友圈會越來越臃腫。當你的朋友圈積累超過1000人的時候,還有多少信息你能一一去看?還有多少是朋友?你可以說,設置不看對方朋友圈不就行了嗎?而問題在于大多數用戶不會去改默認的設置。
\n 2、微信把內容發行和通訊屬性、社交屬性結合在一起,是偉大的創造,但也產生了更大的問題
\n 微信的另一個核心功能——公眾號的發明是非常了不起的。微信先是推出了朋友圈,然后喊著“再小的個體,也有自己的品牌”的口號,推出了微信公眾號平臺,創造性地把媒體內容分發和即時通訊完美融合,解決了傳統內容生產者的窘境。
\n 在短短兩年多時間里,微信公眾號從0到千萬量級。但是,微信公眾號很大的一個問題也顯現出來,它主要通過朋友圈來分發內容。據去年底微信官方披露的數據:在微信里,20%的用戶到訂閱號里面去挑選內容,然后80%的用戶在朋友圈里去閱讀這些內容。
\n
\n
\n
\n 微信公眾號內容嚴重依賴朋友圈分發,而每個人的好友列表隨時間推移接近5000的上限,人越來越多,導致問題更趨嚴重化了,此外:
\n 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些做微商的小伙伴們;很多人都無法把工作和生活分開,在朋友圈里轉發公司的相關內容往往成為一種工作要求;無數的網站都拼命想辦法讓用戶把鏈接分享到朋友圈里;你現在能經常刷到嘀嘀打車的紅包分享,如果有一天微信真連接一切了,你甚至會收看到冰箱和彩電的分享也說不定。
\n 這一切持續下去,朋友圈的信息會越來越多,朋友圈正在變成另一個微博。認真觀察你會發現,公眾號的存在和網頁鏈接的傳播,已經穿透了朋友圈的好友關系的封閉性。寫到這里,我想我明白了,微信為什么要那么嚴厲打擊誘導分享的行為了。
\n
\n 風險3:你憑借什么能把微信號做起來?
\n 據我的觀察,微信訂閱號做得好的有四類:
\n 第一類,傳統媒體人。他們對單篇內容和媒體整體的風格營造很擅長。我做訂閱號期間,好多個傳統媒體的朋友給我提意見,建議我內容主題集中,要有調性,要展現主編魅力人格體。還給我發來可借鑒的媒體號,比如這兩個媒體人做的《世相》和《好報》,恰恰有這樣的特點。
\n 第二類,傳統媒體。或者是紙媒或者是電視媒體,每天不停地推他們的微信二維碼,就能帶來很多的粉絲了。
\n 第三類,特點鮮明的自媒體人或名人。比如做情感咨詢的《潘幸知》,還有大名鼎鼎兜售價值觀的羅輯思維等,他們個人即是品牌。
\n 第四類,段子大號。即從新浪微博轉移過來的那批人。他們很了解用戶的喜好,經驗豐富,第一時間找到或者制造出適合傳播的內容,并且抱團,通過互推迅速做大。
\n
\n 我說的這四類,是自己的觀察,肯定還有更多的做的好的類型。只是拋磚引玉,那么你想一想,你有什么獨到之處或者資源,能夠把公眾號做起來?
\n 一個在鳳凰和淘寶工作過的朋友對我說,我們這些在較大網站做過運營的人,做微博、微信號,真比不上那些媒體人和段子手,這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。
\n
\n 風險4:你是否已經錯過了運營微信的最佳時間
\n 我做微信后,試過很多方法,比如參加互推,在其他平臺媒體號加微信號推廣,但轉化率都比較低。在一年前,轉化率要遠比現在高。
\n 假設你的微信號現在才推出,或者現在粉絲還很少,你的微信號要做大,顯然要需要付出比先行者更多倍數的努力。因為,微信號的內容已經極大豐富,馬太效應越發明顯,用戶對微信號越來越挑剔,訂閱號的打開率也很低,微信的管理趨嚴。
\n 所以,對于微信號運營,你能有多大力量的投入?
\n
\n
\n 最后:做APP還是選擇做微信公眾號?
\n 寫著寫著,文章就寫了這么長。下面上干貨。我的建議如下:
\n 1、沒有服務端+客戶端開發的雙重專職人員時,不要輕易考慮做APP。
\n 2、不要輕易放棄Web。電腦網頁的用戶數沒有跌到那么慘,至少大家工作還得用電腦,還有搜索引擎的流量。有條件的話,Web要能夠適配手機,方便用戶移動設備訪問。
\n 3、越早運營微信公眾號越好,其他平臺媒體號也可以考慮。比如今日頭條、一點資訊、搜狐、網易的,啟動成本低。等于是把你的想法用簡單的方式去試運行,你能獲得用戶的直接反饋。所謂運營,無非是把嘗試成功的模式放大,更深、更廣、更系統。
\n 4、當你有足夠力量做APP的時候,還要看你的產品特性。我認為純資訊內容,做APP意義有限。用戶閱讀資訊更傾向于選擇門戶型的資訊APP,比如今日頭條、網易新聞這種。
\n
\n 如果你做的是工具型的或者社區互動型的,做APP就有意義了,因為這兩種在微信里回旋空間小,屬于帶著鐐銬跳舞。如果做APP你能獲得比較多的用戶,我想,那必然是忠誠度很高,價值也更大??傊x擇適合自己的路,不斷校正,一寸一尺地走起來吧。
\n
\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