\n
\n\n 微信公眾號運營須知的一些底層邏輯|佛山微信營銷
\n 當我們談媒體,尤其談到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時候,我們會經常談到這樣幾個詞:內容為王,渠道為王,人格為王。那么,下面就通過這幾個詞,來分析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區別。
\n
\n 1 社交媒體,互動為王
\n 傳統媒體過去是渠道為王,現在是內容為王;而社交媒體是互動為王,人格魅力則通吃這一切。
\n 內容對于社交媒體和 傳統媒體來說都很重要,但是有價值的內容對社交媒體來說是標配,而不是王。傳統媒體過去是渠道為王,現在是內容為王。為什么會出現這個變化呢,因為過去新媒體還沒有出現,有了渠道就有了一切,人們只能通過電視,報紙,電臺去獲取信息,你通過渠道傳播的信息,一定會被別人知道。而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,嚴重的 沖擊了這些傳統媒體,只通過渠道來傳播信息已經完全不足以達到他們的要求了,所以對于傳統媒體來說,他們只有通過提高內容的質量,來發揮傳統媒體的作用。
\n
\n 2 社交媒體的分類
\n 微博:弱關系
\n 其實,微博運營還殘留著很多傳統媒體的思維,傳統媒體有龐大受眾,而在互聯網上表現為單純的流量思維。因為微博,往往是靠吸引大量粉絲關注后通過一系列宣傳,來達到企業的營銷目的。所以微博營銷的本質,往往還是靠粉絲量,當然這種思維還是延續到了微信公眾平臺。
\n 當然,這種流量思維沒什么錯,反而是對的,在互聯網上還是要爭奪流量。但是大家要注意到,我一開始說的是單純的流量思維。而現在流量之爭,已經慢慢過渡到場景之爭。其實本質還是流量,但是背后撬動流量的東西變了,過去我們依靠電視穩定的受眾,依靠微博大號龐大的粉絲關注,但是現在靠的的網絡社交關系的口碑傳播。
\n
\n 微信:強關系→弱關系
\n 微信好友關系,是基于手機通訊錄的。所以微信的好友質量更高,也更加真實。但是隨著好友的增多,隨著為營銷而好友,隨著大號的泛濫,使好友的質量嚴重下降,也是微信本身的強 關系逐漸弱化,但是這種弱化并沒有是微信的好友關系弱到微博好友的那種地步,因為微信畢竟還是一種雙向關注,而不是微博那種單向關注。
\n 社交媒體商業化底層邏輯:交流,交情,交易。這里首先明白,這里交流不是和用戶簡單的溝通,而是以交流為起點的互動,通過各種形式的互動,和用戶產生感情,這也就是和用戶的第二步。在有了交情之后,通過一定的場景和用戶達成交易,這就是社交電商的底層邏輯。
\n
\n 3 公眾平臺和普通社交媒體的區別
\n 微信公眾平臺是基于微信這款社交軟件而生的一個平臺,所以它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社交屬性。但是相對于微信來說,它具有更好的平臺性和官方性。平臺性來說,它可以支持發布文章,圖片,視頻等等,也可以完成很多事情。同時,它可以認證,成為給官方性平臺。
\n
\n 公眾號還可以二次開發,所以也相當于一款輕APP,可以給用戶提供需要的服務和功能。
\n 公眾平臺底層邏輯是:連接一切。連接企業和社群、連接用戶和產品、連接廣告和內容、連接活動和傳播。
\n
\n 現在有個現象就是很多企業追隨潮流做了公眾號,做了社群,但是很多企業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:企業和公眾號,企業和社群脫離。用戶關注你的公眾號,是因為掃二維碼可以送禮品,用戶進入你的社群是因為定期有活動。
\n 所以,公眾號首先就 是要回顧一下它本身的意義,其次就是思考它的連接作用或者思考怎樣發揮它的連接作用,怎樣使它連接企業和社群、連接用戶和產品、連接廣告和內容、連接活動 和傳播。我們可以通過公眾推送內容或者我更喜歡叫做場景,來潛移默化地引導社群粉絲了解企業,了解產品。
\n 在沒有社交媒體之前,企業做的活動,大部分就是線下活動,這樣活動的底層邏輯,多是應該是為賣更多的產品,而社交媒體上做的活動,不再局限于一次活動所賣出去的產品,更應該注重于做完活動之后的口碑傳播,這就使活動和傳播結合在了一起。
\n
\n 4 公眾平臺的運營
\n 了解詳細的用戶畫像
\n 包括簡單的年齡,性別,詳細至興趣范圍等等。
\n 用戶的底層邏輯,1、增加數量:找到用戶,吸引過來;2、提高質量:找到需求,滿足需求。
\n
\n 懂得傳播(建立在了解用戶之上)
\n 傳播的底層邏輯:貪嗔癡慢疑
\n 產品和社交媒體的融合
\n 產品即廣告,核心是痛點。找到用戶痛點,沒有比痛點作為廣告來的更酣暢淋漓了。做廣告的底層邏輯更應該是從產品出發進行挖掘宣傳點。
\n 廣告即內容,核心是價值。為用戶提供產品周邊的價值內容,而不是直接宣傳產品。這樣一不直接宣傳產品,對用戶形成打擾,導致用戶厭煩,同時也有利于用戶更好理解產品,對產品產生購買的欲望。
\n
\n 內容即參與,核心是場景。要會講故事。當我們學會講故事的時候當我們在把廣告講成一個故事的時候,其實就是為讀者構造出了一個場景。第一,讀者不會感到厭煩,反而會愿意看。第二,有利于傳播。第三,就是能夠營造一個場景在此,我們應該利用這個場景,引導用戶參與,最終進行營銷。無場景,不營銷,場景是用戶參與的基礎,在這要注意,不是所有的場景都為交易,提供場景可以讓用戶參與活動,參與傳播,讓用戶在場景中感受產品。要做一個沉浸式的場景。
\n 參與即娛樂,核心是有趣。不管是交易的場景還是參與活動傳播的場景,都應該讓用戶像參與一場游戲一樣,在玩中傳播,在玩中交易,甚至能夠是玩的上癮。所以,產品和社交媒體融合的底層邏輯,產品即廣告,廣告即內容,內容即參與,參與即娛樂。
\n
\n 企業公眾號內容推送發展階段
\n 宣傳內容→價值內容→傳播內容(營銷場景)→可傳播的營銷場景。首先,我們應該先明白什么叫場景,這里的場景是指生活中,現實中特定的情景。其次我們在解決怎么制造一個場景。怎樣能夠通過社交媒體給大家復原或模擬一個場景?通過氣氛,環境,節奏讓用戶融入到你的場景。
\n